
2006年,美國教育界將STEM改成了STEAM,而這個「A」指的是「Art」即藝術。圖為畫圖機械人的資料圖片 l stephanie vacher @ flickr — Attribution-NonCommercial-NoDerivs 2.0 Generic (CC BY-NC-ND 2.0)
STEM的教學在2017/18年度正式在香港的學校開始推行,根據課程發展議會發佈的文件《推動STEM教育 發揮創意潛能》中指出,推動STEM教育的重點在於發揮學生的創意潛能,讓他們能面對現今或未來社會,甚至是世界的挑戰,以助學生掌握二十一世紀所需要的重要技能與素質。這篇文章並不打算討論為甚麼要推行動STEM或STEAM的教育,本文旨在說明STEAM中的「A」,這個「A」的重要性。
STEM是科學(Science)、技術(Technology)、工程(Engineering)和數學(Mathematics)四個範疇的簡稱。但是STEM教育並不是將科學、技術、工程和數學教育的四大範疇連結或簡單的加起來,而是將這四大範疇融合到各學科,學生把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應用到日常生活當中,或能轉變成探究與真實世界相互聯繫的事情上,從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,這就是STEM推行的根本精神。
STEAM VS STEM
2006年,美國教育界將STEM改成了STEAM,而這個「A」指的是「Art」即藝術, 一般人都認為只是與美術及音樂有關。本人認為這個「A」包涵着美術、音樂、社會、語言等多項的人文藝術,STEAM強調STEM與人文屬性的結合。
美國權威研究STEAM的教育網站將STEAM教育定義為:「科學和技術,要通過工程和藝術來解釋,所有的知識都基於數學這一基礎。」在STEAM中,「A」不只是代表藝術,更代表了博雅教育、語言藝術、社會研究、體育藝術、美術和音樂。它基本上是一個可定製的、實用的教學框架,香港學校近年都花了不少的時間讓學生學習STEM,但如何將創造性思維應用到STEM項目中,如何通過藝術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,這方面似乎暫時較弱。一件項目如果缺少了美學的話,創造出來的東西只有實用而不會吸引。
STEAM教育最好的例子就是iMac,以及蘋果出產的一系列電子產品。以iMac為例,市面上有很多電腦產品的品牌,但做到既實用又美觀,更能省空間的,當時只有蘋果所出產的iMac可以滿足大多數人的要求。iMac(甚至是iPod或是iPhone)能脫穎而出的原因,最主要是它的特殊美感。蘋果做的都不是發明一個全新的概念,或是全新的產品。相反的,他們拿了STEM的應用再加入「A」的元素,把它做得具美感和外觀吸引,最後獲得市場的領導地位。
藝術如何自然地融入STEM課程中,簡單的來說可以通過將設計意念應用到電腦繪圖項目中,或者通過用表現藝術的形式來展示和交流一個STEM項目。學生可以利用他們的藝術天賦來產生創新思維。
自從STEM這個詞變成香港教育界的關鍵字之後,很多人都想在這縮寫之中再加點甚麼。比如說有人加個「R」,希望學生對閱讀(Reading)會感興趣,也有人加個「G」,給女孩(Girls)打氣加油,但本人認為把STEM加上「A」(art藝術),是為實際和需要的。如果一個人擁有邏輯概念,卻缺乏了人性及美感的話,也難以適應未來的世界。
藝術教育並不只外觀好看而已,還包括了文字的美感,口語的表達,人性的展現等等,這都屬於藝術教育的範疇,願教育工作者共勉之。
陳奕鑫主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