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最近,學校舉行開放日,有家長問我為甚麼本人所任教的學校會推行STEM課程,又會推行Coding(編程)的課程?他追問推行這些課程的目的是甚麼?
我便嘗試跟他分析香港教育的歷史來解答他的問題。在七十至八十年代的香港是工業發達的時期,當時社會(或僱主)對於學生的要求很簡單,只要懂英文、願意守規則及遵從上司的命令便夠。因此,香港當時的教育是機械式和填鴨式的,上課座位的安排是排排坐,學生安份守己地上課。結果, 20年後香港的工業已經式微了,那種教育模式的安排對我這一代人出來工作已經沒甚幫助。
不論是STEM或是Coding課程,目的都是啟發學生創意,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,製造難點讓他們學會解難,並希望學生能將這些技能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。
《小王子》作者安東尼曾經講過一句話:「你的任務不是預知未來,而是造就未來。」”Your task is not to foresee the future, but to enable it.” 身為教育工作者應該要預示將來社會的需要,為現今的小朋友提供一個附合到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課程。教育便應如此,家長們同意嗎?
陳奕鑫 – 浸信會天虹小學課程發展主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