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立場新聞》專欄:功課用來做甚麼?

本人所服務的學校在本年度實行「零」家課政策,「零」家課是指學生在上課時段已經完成老師所安排的功課,不用回家做功課。普遍的家長都歡迎這項政策,他們都認為孩子放學回家,可以有更多的時間與孩子進行親子活動。

根據教育局通告第18/2015號「家課與測驗指引─不操不忙 有效學習」文件指出:

「由於全日制教育已全面實施,學校應按校情及學生的需要,儘量在課時內安排時段,讓學生能在教師指導下完成部分家課(如書寫較多或較有難度的)。學生可在課後完成其他功課如備課、閱讀、搜集資料等,亦有餘暇參加其他有益身心的社群或課外活動,以及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時間。」

從此可見,教育局已於2015年鼓勵學校應安排學生在上學時段完成功課,亦建議教師即場指導學生來完成功課。回家後,學生可以多參與課外活動及有足夠的時間作息。事實上,香港的小學生每天回家後的第一件事便是做家課,還要做到無停手才能趕得到食晚飯。早前的一項國際研究指出,全球46個國家及地區中,香港學生花在做功課的時間是全球第二多,僅次於俄羅斯,超過50%學生每日用超過一小時做功課。在該項研究亦指出,香港學生的學習動機、自信力、學習興趣及投入度都低,在全球排行尾三。本人認為太多功課是其中一個引致此惡果的原因。

其實學生做功課的意義是甚麼?有人認為是用來鞏固課堂學習需要,有人認為是用來加深孩子對知識的印象。以上兩種說法,本人部分同意。對我而言,「功課」是用來檢視教師自己的教學是否有成效。教師要知道課堂所教的,學生能否吸收得到,透過功課的表現及數據便能解答(詳情可以參考《明報》專欄:輕鬆做好對的事 )。因此,功課的內容應融入教學當中,亦應與教學內容相約。若果功課與教學的內容是沒有關係,功課本身便變為沒有意義,這更會影響及混亂學生所學的知識,所以功課的內容一定要明確和具針對性。

做功課,不是愈多就愈好。正如着學生抄詞語十次,是否比抄五次會學得更多和更好?學習和運用中文字詞是透過閱讀的方式還是透過機械式的抄寫?學生不懂得計算小數加法,就着他們做多十題或二十題小數加法的運算,這便令學生真正理解和明白?

每個孩子的學習方法是不一樣的,興趣是不同的,為甚麼還要採用既制式化又填鴨式的作業及補充,去鞏固學生的學習,去扼殺他們的其他興趣。到底功課是單純安排給學生去完成,還是要配合學習的過程?

究竟功課用來做甚麼?

陳奕鑫主任

 

轉載自:2017-05-19《立場新聞》專欄:功課用來做甚麼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