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現今充滿壓迫及競爭的教育氛圍下,不少學童成為功課奴隸,現存的「Happy School」自然備受家長們歡迎。
浸信會天虹小學可算是一間公認的「Happy School」,該校三年前由面臨殺校,自李子穎任校長後,突破傳統教學框架,實行一系列新措施,以科技行先,改變老師固有的教法,增加學生的體驗及為將來作裝備。去年,該校沒有參與小三TSA,改為遊戲學習日及親子勇士運動大會;更新推「啟蒙者計劃」,讓老師和學生一起追尋夢想,豐富體驗,實踐跟理論同行。

▲在這間創意教室內設備先進,每張Steel Chair都設有轆,可以自由組合,令老師教學有更加多變化和靈活。
起死回生
浸信會天虹小學創校於一九八四年,是一間基督教全日制資助男女校,以「博文弘道」作校訓。曾任小學英文科老師的朱子穎校長,三年前任職該校的校長,並將該校「起死回生」,扭轉面臨殺校的危機,「○三年,學校上、下午校合拼,全校有二十七班,六十六位老師,是全黃大仙區最大的學校;但到我入職第一天,全校只得六班,十四位老師,比普通學校還要差。」於是,朱校長與一眾老師共同努力,直至今年,全校增至十六班,屢見成效。
朱校長將學校「大翻新」,以學生為本,重新改革課程,「我們面對的問題是學生不來,所以我們從學生着手,不標榜成績,還原教育學生最基本的問題,就是『為甚麼要返學?』今時今日的社會趨勢是需要懂得科技、溝通表達等,以社會所需的技能來裝備學生,將大學生所學的冒險及探索精神等,平衡分佈在小學六年的體驗中,改變一些固有的傳統教育概念。」
自學精神
今時今日科技行先,該校在一三年開始,設有一間3D打印的「天虹創意立體打印室」,當中放置了不少專業器材,一至六年級的學生因應不同科目而使用這課室,例如在數學堂可以做3D柱體,英文堂可以做道具來講故事等。當學生放學後,這間課室會借給其他學校作培訓,一舉兩得。

▲在課外活動中,老師與學生創作3D畫作,教他們利用光暗、比例等知識來畫畫,這幅火山畫果然幾可亂真。
上年九月,該校推行雙軌制課程,上午進行本地課程,其餘時間均進行「啟蒙者計劃」,將高低年級學生分組,每組由一位老師帶領,一齊實現夢想。整個計劃分三個階段:首先,老師與學生必須出席一個全球集資會,向五個商會,二百間公司的代表及家長,用三分鐘時間講解自己的計劃,從而建立一個平台,收集物資或支援,而非金錢。
朱校長強調實現夢想的目標,最重要是當中的學習過程,「好似有學生想做一架火箭升上太空、亦有想做一架用紙皮做的載人電車等。老師要帶領學生一起學習,找資料,教很多物理、航空知識等,令學生有目標去尋求知識,培養學生自學精神,這正正是一種身教。」最後階段,學生要將夢想的成果展現出來,回饋社會。而每位學生由一年級至六年級可完成六個夢想,做六個project,有更多體驗,豐富經歷。

▲在STEM(科學、科技、工程及數學)的活動中,學生們齊齊設計及製作路軌,經過測試後參加校際路軌工程賽。
突破舊制
在老師的教學上,亦突破一般固有做法,會因應不同學生的能力,不斷優化教學。此外,該校現時設有一間創意教室,置有先進設備,例如:投射器及由美國生產的有轆「Steel Chair」作不同組合,至一八年全部高年級學生的班房,均會配置這些裝置,「當課室沒有黑板和老師桌,老師自然要站在課室中央位置,靠他們的教學魅力去吸引學生。」
功課方面,低年級的學生仍以紙筆功課為主,但抄寫功課不多;而高年級以電子書包上課及完成電子功課為主。朱校長強調學生多數在校內完成功課,回家則忙於準備材料做project等。該校的家長日,亦設於考試前兩至三星期,家長會獲得一份學生報告,呈現學生在每科的表現能力。
此外,該校是一所講求深層次的快樂校園,主張不罰學生。另一項特點是除了早會之外,學生平時不需要排隊上課室,每逢小息後,學校會播放音樂,學生便自動自覺上班房。
學生心聲
就讀一年級的呂明心,最喜歡常識科,是該校遊戲基地的常客,「常識科有很多活動,好好玩。我亦喜歡做手工,有參加黏土班,平時功課不多,多數在學校可以做完。我鍾意去遊戲基地玩,平時我交齊功課,很快便儲了很多『螢石』(校內遊戲程式),所以可以入去玩。」

▲一年級的學生已採用iPad來進行活動,加快學習效能。
入讀浸信會天虹小學
該校在今年暫設四班小一,每班二十五人,但由於該校一直有取錄他區及「雙非」學生,所以叩門學額仍未落實。
在叩門面試模式方面,朱子穎校長表示,申請學生須進行中文、英文及數學的筆試,及以英文和中文與老師傾談,不會面見家長,但會揀與學校理念相同的家長之子女,模式與插班的學生類近,「我們不會有很嚴謹的選擇,不會太在乎他們是否成績最好,主要視乎學生是否願意學習及有沒有學習動力。」而去年該校的各級插班生皆滿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