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明報》專欄:夢想的距離

04102016101835-0001

 

生活在香港,無論你是家長、學生或老師,當談及「夢想」,那一種「離地感」,就像岩士唐在1969年從登月艙中走出,踏上月球表面一樣,前無古人。或許當你每天工作13小時回家,看到孩子功課中有一份《我的夢想》的作文,你會帶疲倦的身軀,像太空人一般,「堅離地」協助子女完成功課。

夢想推動人類發展

一直以來,很多人都質疑登月計劃的實用性,為什麼甘迺迪總統要投資這麼多金錢在太空計劃上?非洲贊比亞修女瑪麗尤肯達在1970年向美國太空總署那一問很厲害﹕「地球上還有這麼多小孩子吃不上飯,你怎麼還能捨得為遠在太空的項目花費數十億美元?」這一問挑戰探索宇宙的需要性,同時也背負另外一個問題﹕「我們要有夢想,意義到底是什麼?」
的確,地球和我們人類在生活中,每天都會有許多現實的問題要去解決,我們都是按現有方法去處理及解決今天各種問題。根據前人的經驗來處理現實的問題,是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。但,如果世界沒有了擁有夢想的人、勇敢追夢的人以及創新實踐夢想的人,去處理一些前人沒有處理過的問題,或發現一些從來沒有人想過的辦法,人類都只能坐以待之,這絕不是一直在發展的人類文化及社會的使命。正是因為人類從不停止「夢想」的腳步,我們才從最初的石器時代發展到今天的文明世界。
作為今天的學校,我們責無旁貸,需要成為平台,讓「夢想」找到今天的孩子。為了實踐這個「夢想」,浸信會天虹小學於本學年開始,推動「DreamStarter 啟夢者計劃」,讓每個學生在一個學年裏,與老師一起實踐一個夢想,改變現有課堂時間表,希望學生在毋須追趕功課進度下與教師一同尋夢,及從不同探索體驗中得到書本外的知識。

學生一年一個夢想任務

DreamStarter的概念為「超學科」的雙學制運作,午飯前按資助學校的課程分班分科學習,每天只上六節課;下午課程稱為 DreamStarter,學生不按年級和能力分班,約8至10個學生隨機分配一組,全年跟隨一位指定老師一起學習,然後商討一個夢想主題學習。DreamStarter主題裏面必須有四項元素,分別是大膽嘗試、創意、企業家精神及共享經濟(Sharing economy)。DreamStarter的內容最好是沒人做過,老師不懂也沒關係,因可避免有既定答案,亦可讓老師身教學生如何學習做一件新事。學習企業家精神亦十分重要,因香港的大部分學習模式,目的是培育出色的「打工仔」,今天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成為具共享經濟模式價值觀的企業家。最後,學生需透過dreamstarter.hk的網上籌眾平台,結合家長、公司及社區人士力量,籌集「幫助」,以完成一年一個的夢想任務,學習知識之外,亦拉近孩子與夢想的距離。

朱子穎校長

轉載自:2016-10-04《明報》專欄:夢想的距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