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明報》專欄:傑出學校關公災難 (上)

19072016095349-0001

本文特別寫給不明白「關公災難」這個潮語的學校老師,如果你認識他們,也請你與他們分享本文。
「關公災難」與三國時代蜀國著名武將關羽沒有關係,是網民把「公關」倒裝成為「關公」,笑稱這段時間「關公很忙」、「唞下都唔得」,意思為「公關災難(P.R. Disaster)」,即某一些機構、團體甚至政府部門,因一些突發事件處理不善,繼而影響其形象,甚至愈演愈烈,引來社交網站及傳媒廣泛報道及負面討論。

災難發展迅速 學校疲於疲命

近月不少學校發生了「關公災難」,本來一項簡單的校內政策或安排,在網上家長群組開始討論,記者們繼而採訪跟進,最後演變成學校負面新聞。縱觀各校「關公災難」發展速度極為急促,早上家長拍照「PO相」,下午記者便到校門訪問接送放學的家長及學生,黃昏時專家及學者們也對事件作出評論。在事件發生的同時,學校才按指引,啟動「學校危機處理機制」,老師及校長疲於召開學校危機處理小組緊急會議、安排各項教師人手、撰寫新聞稿及校內通告、預備記者招待會等等。細心想一想,做這麼多教學以外的工作,並不是因為學校發生了關乎生命安危的緊急事故或大型自然災害,而只是一場「關公災難」而已。在我而言,災難破壞性之大,在於教師無法專注教學,影響了學生學習環境及氣氛。

自怨自艾 不如認識關公

我認識很多校長管理層,在慨嘆現今社會輿論大於教育,也認識很多教師日間一邊按着「學校危機處理機制」奮力為學校護航,在自己facebook的另一邊,卻很誠實地在「教師Secrets」中煽風點火。這樣帶着矛盾去上學,家長及社會更加「猜不透」學校的回應及安排了。
學校的「關公災難」大多是因不當或錯誤的公關策略所造成的惡劣局面。按道理來說,問題主要根源在於學校的公關策略。有部分學校的公關災難,是因學校不去理會公共關係,而使自己陷入窘境,例子也俯拾皆是。
社會期望學校開誠布公,亦促成了很多學校的「關公災難」。校方不能理解,一個在學校行政體系裏持之有恆的操作,在2016年為何會成為輿論焦點。或許學校可繼續自怨自艾言論自由帶來負面影響;或許學校可以繼續低估網絡輿論力量,自製陷阱;或許學校可以繼續設立facebook專頁來公告,而非與家長學生溝通,衍生自校政的災難都難以拆解。學校何不反過來看「公共關係」,讓它成為我們宣講教學理念、分享教學心得、與家長學生溝通的好工具呢?
由於篇幅有限,下回再論。
文﹕浸信會天虹小學朱子穎校長

轉載自:2016-07-19《明報》專欄:傑出學校關公災難 (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