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作為一個香港人,由幼稚園第一天上課開始,我們就在學習排隊。在香港的生活文化中,排隊亦是每天的生活習慣,市民排隊坐巴士、排隊乘電梯、排隊買午飯、超市排隊付錢、排隊吃日本拉麵,女士更可憐一點,要在商場排隊上洗手間,孩子幼稚園入學申請表格,家長也要早一晚通宵排隊以獲取一個5分鐘面試的機會。排隊除了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,更甚有人以「排隊」作為香港人一種身分認同,「不排隊的人」就不是香港人的說法。
有這樣的「排隊文化」的社會,在學校內要求學生學習排隊,是十分合理,更不需要思考其功能性,學校自然約定俗成地安排學生每天早會排隊、在教室外排隊入課室、小息前排隊離開課室、小息後排隊上課室、午飯及放學,總之需要集體地進行一個活動前,都要學生完美地腳踭對齊腳尖、由身高「標準」至「偏高」、連行路也不可以發出腳步聲音的軍訓式排隊。
先談談每天學生用了多少學習時間來排隊。如果用泊松分佈(Poisson distribution)來推算,假設每次排隊每分鐘平均學生人數是A,則在特定分鐘期間有N位學生排隊等候,卻只是等候的機率可以下列公式表示:(圖)
所以假設學校有24班,每班25人,由地下操場行到課室平均需要3分鐘,每次排隊等候機率約0.91336,平均學生每次排隊所用的5.0492分鐘是浪費的。如果一間學校早會、兩個小息及午息、放學也進行全校性集隊的話,未計算集隊持咪老師每次的訓話時間,一個學生每天有25.246分鐘是浪費在沒必要的排隊之上。為免影響學習課時,學校一般把這25分鐘轉嫁到學生的休息時間,如在小息完結鐘聲響前3分鐘,老師便要求全體學生停止活動,預先排隊預備上課室。
除了佔用學生休息時間之外,我們也要再反思排隊在學校的意義。排隊是有限的資源分配方法之一,以先到先得的順序,以確保公平,意義是確保資源分配有固定規則而不因人而異,上述談及排隊上巴士及吃拉麵,就正體現這個排隊資源分配的精神。在學校一般集隊操作中,有出現資源分配的問題嗎?小息小賣部排隊及打乒乓球排隊,可以理解當中有排隊的需要,但其餘軍訓式排隊,真的有其需要?孩子不一定需要通過排隊來學會自律,有時師生之間,就因着隊形是否整齊,發生了很多原本可以避免的衝突,更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情緒。
學自律不必靠排隊
浸信會天虹小學一年前,簡單地取消了小息排隊,當小息時間結束,學校會播出一首全年主題曲,學生哼着回課室,讓孩子每個小息多了幾分鐘休息,以正面方法教導學生自律守規。結果孩子開心了,師生關係變好了,學生紀律反過來好了,這樣便足夠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