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香港01》報導本校 12小學生改裝傢俬助基層 撰信成功感動IKEA圓夢

  • 為了追求目標,你可以有多盡?12位浸信會天虹小學學生,為了完成改裝傢俬助基層的目標,花一年時間籌備。期間他們尋求專業人士幫助,費盡心力四出向傢俬店「拍門」推銷計劃,惟受盡冷言冷語,有東主反問「幫你有咩著數」狠拒。在老師鼓勵下,小學生自行撰寫中英文信到IKEA,雖然文法錯漏百出,惟對方被赤子之心所感動,最終提供人力物力幫助。該批學生的老師指,刻意不為學生改掉錯處:「有錯才是小學生。」
 
參與「IKEA D.I.Y.」(原名:變形傢俬)的12名小四至小六學生與老師、校長和IKEA員工合照。(廖潔然攝)

 

浸信會天虹小學過去一年實行下午不上課制度,師生一同透過「Dream Starter」追夢,今日(23日)舉行作品展,總結所學。28個「夢想」各有特色,其中「IKEA D.I.Y.」(原名:變形傢俬),原意是製作多功能傢俬,助基層家庭省錢省空間。其作品外表雖然並非最出眾,背後的故事卻最令人感動。

曾被傢俬店舖東主狠拒 學生失望痛哭

參與「變形傢俬」製作的12名小四至小六生,花半年時間籌備作品,但計劃需傢俬專業人士支持。負責協助該組的老師陳奕鑫指,學生花了三天外出共向5間傢俬「拍門」推銷計劃,卻受盡冷言冷語,當中有店舖東主更反問「幫你有咩著數?」學生一時啞口無言,東主再以「返去諗清楚先嚟同我講」狠拒。

經此一役,學生受挫哭崩,但老師鼓勵下,學生最終成功以中英文書信游說IKEA宜家傢俬借出工具、傢俬材料、專業人員相助。陳奕鑫坦言,學生們尋求協助的過程雖殘忍,但這正是一般課堂,甚至學生生活中未必有機會經歷的現實。

IKEA員工今年3月起到校教授學生親手鋸木、鑽孔等木工技術。最後該組男生將一張木凳改裝成小型單車,女生則將三個床頭櫃,改裝成既可作梯子的多用途三角櫃。參與其中的小五生潘麗莎說,經過今次,她發現原來傢俬不一定要買,還可以自己造,而且更便宜更合心水。

同學潘麗莎(右一)表示,經過今次,她發現原來傢俬不一定要買,還可以自己造,而且更便宜更合心水。(廖潔然攝)
將三個床頭櫃改裝成既可作梯子的多用途三角櫃。(廖潔然攝)

天虹小學校長朱子穎相信,真正的教育不只是培育一小撮能勝於現行篩選制度的精英,而是培育一班能於未來社會生存的人,所以天虹特別著重學生科創能力及其他軟實力,本學年推行「Dream Starter」計劃,讓學生上午在校時間學習學術知識,下午「學做人」。

其他同學的作品:

男生將一張木凳改裝成小型單車。(廖潔然攝)

詹女士指,兒子卓翰在油塘舊校因成績差,常被同學欺凌。來到天虹,成績卻由「考第尾」升到「考第八」,原因是天虹不會三年班教四五年班的東西,還有體驗式教學,令兒子回復自信心。(廖潔然攝)

由高小生創作的環保動能車,除了是電動車外,亦外置空氣監測器,偵測附近空氣質素。學生要為此車編寫兩組程式,有學生表示「寫錯了要慢慢找出錯處是最難」。(廖潔然攝)

小一生嚴皓朗的組別學習了朱古力拉花,到老人院舍探長者,讓他們也能享受現時流行的美食。(廖潔然攝)

嚴嘉欣(右)去年9月為計劃體驗「執紙皮」是不太願意加入,一年後卻主動向記者介紹作品。她解釋去年因覺得自己夢想是當警察而不願參與,但後來覺得幫助長者也是助人的事。(廖潔然攝)

小一至小三約十位學生,希望長者坐輪椅也感到方便、美觀、有自信,於是研製了這倆輪椅。(廖潔然攝)

這一組製作了「水母機械人」,利用魚缸泵的動力,在水中製造旋渦吸入垃圾。師生曾將作品放於西貢海域試驗,但發現海浪的動力太大,作品可再改進。(廖潔然攝)

流動藝術車的意念是推廣藝術文化。其中一位高年班學生蔡東賢更以此為作文比賽題材,並摘下亞軍。(廖潔然攝)

三年班的尹一心剛轉校到天虹,她本身有讀寫障礙,在舊校自尊心很低。旁邊的媽媽表示如今女兒的中文默書雖然仍然不合格,但卻開心了很多。(廖潔然攝)

轉載自:2017-06-23《香港01》12小學生改裝傢俬助基層 撰信成功感動IKEA圓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