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明報》專欄:誰是「第三位教師」?

在傳統觀念下,教師的訓練,就是「約定俗成」,教師把自己所知道的,傳授給學生,代代相傳。這樣的教育的確重要,特別在很多重要的核心價值課題之上,但亦同時會出現很多教育的盲點。要突破盲點,必需換一個角度,透過「第三位教師」再看看今天的教育。

無論在家庭、學校或是社會中,「第一位教師」是指學習歷程中,知識及經驗比學習者豐富的人,以教師為中心的方法,教導學習新知識或技能。簡單點來說,在學校裡,教師主導了課堂教學,這名教師便是「第一位教師」。至於「第二位教師」,就是學習者的同儕,學習者之間互動和協助,以及相互教導與學習,使彼此的學習成效提高。亦即是學校課堂裡,教師安排同學之間的合作學習等教學方法,這同學成為學習者的「第二位教師」。今天很多教育理論,或教師培訓的教學法,大多集中研究「第一及二教師」,哪誰是「第三位教師」呢?

學習環境就是「第三位教師」了,我們也一直相信環境能教育孩子,如在椅子上貼上「Chair」的字卡,孩子便因見到椅子及英文字卡而學會了這個生字。除此之外,「第三位教師」亦指的是學校設計、課室設置、特別室的安排以及學校空間的運用。試想想,今天香港全日制的孩子,每天平均花八小時在校園生活,一年上課天有190天,每名香港的學生平均一生人有18,240 小時在校舍裡。先不說非常豪華的私校,在香港一般津貼學校校舍的設計,講求的是統一,班房是千篇一律,學生桌子是直向排列面向黑板,操場設計為集隊訓話的空間。香港人在利用「第三位教師」在教孩子什麼?是創意?靈活多變?解難能力?批判思考?

教育孩子獲得上列的能力,應是一種身教。學校環境空間的設計運用是會激發學生的互動與溝通,學校整體的空間規劃與設計必須注重美感,每一處空間都是有意義和作用的。空間應該可靈活變化,能夠在一天的學習過程中變換,允許不同的學習活動出現;空間應該是可以個人化、柔軟化、開放化的,並且是可以讓每個人留下印記。

離地的論述,沒有太大意義,香港津貼學校有相信空間設計的「第三位教師」例子嗎?浸信會天虹小學三年前起,除了課程變革外,更重新思考「第三位教師」的意義,本校校舍雖然已使用超過32年,這正好是教導孩子,善用有限空間及資源,重新再設計,利用創意變出更多可能的教材。天虹早前獲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朱競翔教授送贈一所「格子屋」,成為孩子們的一位新「教師」。「格子屋」趣味十足的設計甚受孩子們歡迎,他們非常喜愛在牆上、地面上的「格子」中攀爬、探索,找到自己喜歡的姿勢,成為同學們喜愛的空間。小息時,「格子屋」成為學生休憩、看書及聊天的空間;上課時,「格子屋」變成一間創意無限的教室;放學後,「格子屋」演化成教師「度橋」的會議室。

我們相信,設計是組織學習和變革的強大驅動力,環境可鼓勵孩子探索、發夢、互動和建立關係。

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朱競翔教授設計的「格子屋」。
朱子穎校長

轉載自:2016-12-27《明報》專欄:誰是「第三位教師」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