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明報》專欄: Watching “film”or“movie”?

document-page-001-2

小四英文會教學生英文詞彙“film”及“movie”,一般來說,我們都向學生解釋為同義字﹕「電影」。但今天帶孩子到戲院,他們看的再不會是“film”(菲林電影),而是看 “movie”(電影)了。大家到戲院購票看一套電影,可能完全看不出該電影是用35mm菲林抑或用高清數碼攝製,更不會太講究電影院用什麼放映機技術。隨着全球拍攝及放映方式的歷史性巨變﹕從菲林轉向數碼化,香港大部分戲院亦與時並進,近年已全面實行數碼放映,陪伴着香港電影重要的創意產物——35mm電影菲林放映機,也會由戲院扔至堆填區,菲林底片的百多年歷史任務,原來在我們不知不覺之間結束。

消失的菲林

菲林,也許是很多香港人已遺忘的東西,大部分香港人都用手機拍攝,在家用市場上,數碼拍攝已完全取替了菲林技術。90年代前出生的人仍有可能使用過菲林相機等產品,但今天世代的孩子,當然未試過用菲林相機,不知道拍攝菲林時那種每一格都不敢隨便亂按,構圖要經過深思熟慮才會按快門的感受,拍完不能即時看結果,曬相前那種不肯定的結果;他們未必能明白菲林年代投射在銀幕的影像可能會出現一些瑕疵,像接片位的「交叉圓圈」符號;未曾見過戲院內不時停頓不暢順,中途銀幕更全黑了一陣子,開始時均贈送「5、4、3、2、1」的倒數畫面。今天的孩子們可知道,香港電影是華人文化的一大標記,曾被譽為「東方荷李活」的香港,過去的電影生產在80年代的電影總產值僅次於美國荷李活,躍居世界第二位的電影生產基地和電影出口基地?
說回電影放映機,35mm電影菲林曾是香港戲院放映的主流格式,為廣大市民服務已經超過一百年,原來35mm電影放映機是湯馬士‧愛迪生(1847-1931)在1888年提出,並在1916年研製出他最後的重要電影技術﹕「戲院播放系統」,亦被稱作「超級活動電影放映機」(Super Kinetoscope),並獲得當時電影放映機相關的專利。

b96c7892b28f16b76bb66c416728b226
向菲林電影致敬

為了讓今天的學生了解香港的本土文化,特別是1950至80年代本土的電影發展,承傳香港創意精神,以及了解菲林放映機的科學原理,浸信會天虹小學早前參與了由百老匯/PALACE/AMC戲院主辦的「35毫米電影菲林放映機申請計劃」,並獲主辦單位送贈一部已退役的35mm電影菲林放映機(圖)。菲林放映機常設在校內的1/F展覽,除了配合STEM課堂學習物理、光學、滑輪、香港歷史及經濟等課題外,更拉近了孩子們與菲林生命的距離,光榮地結束這部35mm電影菲林放映機的歷史任務。

朱子穎校長

轉載自:2016-11-29《明報》專欄:Watching “film”or“movie”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