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很多不同的場合、訪問、講座中,大家都會談論到「贏在起跑線」這個熱話題。可能是因為家長為孩子選擇幼稚園時,並不了解升小及升中的派位辦法,而出現了很多技術的策略錯誤。作為小學校長,我嘗試以教界政策的技術性概念,向大家解釋「贏在起跑線」當中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。
謬誤1:好幼稚園升好小學
根據教育局2016/17學年「一條龍」學校名單中,只有20間津貼學校有中小學的結連,但並沒有幼稚園與小學的結龍。因此,很多家長認為幼稚園與小學屬相同辦學團體,或幼稚園與小學地區相近,就以為入讀某間幼稚園,便對入讀某小學機會大增,是絕對錯誤的說法。
事實:升小講策略講運氣
全港的津貼小學,均以「小一入學統籌辦法」收生,只有私立、直資、國際學校是自主收生,即資貼小學根本無法因幼稚園生是否「贏了起跑線」而選擇取錄他們。簡單來說,一半的小學學額,是由不受學校網限制的「自行分配學位」,以不面試、不筆試的計分方法分配;而不獲派的另一半學生,即會進入「統一派位」用隨機編號來分配學位。家長先決定選擇小學的優先次序,讓電腦根據分派學位,這個階段主要講求「選校次序的策略」及「運氣」。
再簡單直接說多一遍,無論孩子就讀哪間幼稚園,或報讀了多少個升小面試班,或有多少張活動證書,與小一派位完全無關。
謬誤2:小學Banding影響升中
另一個常見謬誤,就是家長認為香港小學分了Banding(派位組別),更認為入讀Band 1的小學,便有更大機會升讀Band 1中學,這也是絕對的錯誤。
事實:小學無分Banding
首先又再重申,香港小學不分Band 1、Band 2或Band 3。要大家了解Banding這一點,需要說明一下全香港津貼中學的「中學學位分配辦法」。升中程序和小一相似,分為「自行分配學位」和「統一派位」兩個階段。在第一階段的自行分配學額佔30%,可由中學自行決定收生準則及選擇要取錄學生;第二階段為70%的「統一派位」,主要根據小六生自己的Banding及選校意願,加上隨機編號來分配中學學位。至於該學生是Band 1、Band 2或Band 3,是按學生的小學校內成績來計算,並由教育局電腦調整排序,然後平均劃分為三個全港派位組別,每個組別佔全港學生的三分之一。
事實:校內成績定個人組別
再簡單一點說明,無論孩子讀哪一間小學,只要孩子的成績在校內名列前茅,他便可以成為Band 1的學生;加上隨機編號後,比別人有較大的機會入讀心儀的中學。
大家可以想一想,如果孩子就讀一間整體成績水平很高的小學,要在當中成為成績排序高的學生,可能在呈分試中需要付出更多心力,以及需有心理準備,當中的競爭對手很多。相反,如果孩子就讀的小學,未必強調學生的學術成績,反而因為學生之間競爭較小,孩子要爭取成為該校的Band 1學生,機會可能較大。
轉載自:2016-09-06《明報》專欄:技術性討論「贏在起跑線」的謬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