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上回討論了學校處理對外關係或傳媒網絡時,低估了現今的輿論力量,引起的公眾非議,被戲稱為「關公災難」。要完全避免災難發生是不可能,但學校可以主動減少其出現之可能性,收窄社會與學校的期望的落差。要了解整個問題的根源,一切要從香港教育歷史說起。
香港的教育政策,分別於 1970 及 1978 年確立了六年和九年義務基礎教育,當時由於大量大陸移民進入香港,所以學位求過於供,家長基本上是沒有選擇學校的權利,這個年代的家長非常信服學校的權威,學校根本不太需要向家長交代任何資訊,甚至連家長通告也沒有。踏入八十年代,香港經濟起飛,政府開始撥款推動教育質素,中小學學位供應充裕,並提倡家長參與等教育改革。這個時期,家長的角色蛻變,家長愈來愈認識到對學校的知情和參與權利,以往學校對家長的無上權威也逐漸減退,學校也需要進行家校雙向溝通,隨之而言利用當時最偉大的發明:印刷術及造紙術,製作了家長通告以及學生手冊,讓家長知悉學校怎樣教育他們的子女及成為家校的主要聯繫方法。
以紙張形式的「簽通告、寫手冊」,在2016年,仍與1985年一樣,成為今天家長教師溝通的單向工具,同時亦成為了現代急速社會家長們的一個壓力。當家長完成了一天忙碌的工作,晚上OT再迫完地鐵回到家中,最希望的,是擁抱一下自己的孩子,坐在沙發上聽孩子分享今天生活的趣事,珍惜每天僅有的相聚時刻。這,實在太理想了。現實是一回到家中,家長要處理大量未完成的家頭細務,整理一封封的月結單,與孩子核對重重覆覆的功課練習,回氣過來,就要處理厚厚的一大疊通告,每份通告都詳細得很,大量文字需要閱讀理解,通告上明明列明,三天後才需要簽回學校,但因著方便班主任點數回條,引致出「乖孩子即日交回條」的道理來,孩子及班主任總是急不及待,要求即日簽回。上述情況,真的是學校口中的「家長責任」及「家校合作」嗎?
浸信會天虹小學為了處理上述問題,並提倡家庭友善措施,引進了家長應用程式,整合了家長對校園資訊的需求,透過即時訊息、學校宣佈、電子通告、家課表、請假、校曆表及考勤等功能,結合於一個手機應用程式之中,為家長帶來全新的家校通訊模式,讓家長在任何時間及地點,處理簽通告寫手冊等工序,讓校園資訊全面流通,建構更緊密溝通橋樑。更重要的,家長在簽通告的同時,能在手機寫下對校政的意見,建立了雙向的溝通及信任,減少了因家長未能全面了解情況而出現的公關災難。
學校應考慮與時並進,利用時下常用的平台,讓家長更便利了解子女的學習情況。在今天資訊流通及Live Video盛行的世代,學校如仍舊使用單向方式與家長溝通,一項簡單的校內政策或安排,加上一點點局外人的網上評論,不必要的一場「學校關公災難」又要影響學生的學習氣氛了。
轉載自:2016-07-26《明報》專欄:傑出學校關公災難 (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