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立場新聞》分享:為甚麼香港是不可以

run1_kfYey_1200x0

轉載:2016-06-10 《立場新聞》為甚麼香港是不可以

學校是社會的縮影,所以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的校規,讓學生遵守這些規則,學做好人,學會團體生活,令學生進入社會前學會規則不會輕易犯錯。但是,這種想法真的可行嗎?
最近學校舉行開放日,主要讓幼稚園家長參觀及了解學校的種種。活動過後,有一位家長參觀過後,走到我面前便問。
家長:「小息時,你的學校允許小朋友在操場跑?」
我答:「為何不可?」
她一聽到便立即笑了出來。
我再問她:「為何你會笑呢?」
她說我是第一個答不抗拒的教師。
我反問她:「有沒有在街上見過人跑步來追巴士上車?」
說畢,在旁的其他家長都與我們一齊笑說起來。
為甚麼學生小息在學校範圍內不可以跑?這個問題等於為甚麼圖書館不可以説話?亦等同為甚麼學生只能在體育課才可穿體育服一樣的奇怪。
記得有一次本人帶隊參觀博物館,當時我跟同學介紹一件藝術展品,有一位職員走上前向本人說不可以在展品前講話。我問為甚麼?她回答這是館內規定。當然,本人即時很合作地沒有再出聲。事後在想,在展品前向孩子講解它的歷史、背景和背後意義,為何是不可以呢?是否說話的聲波會震破或影響到展品呢?孩子們沒有透過成年人或相關的人向他們講解,只靠小孩自己來理解,真的會明白箇中含意嗎?數年前,本人曾到北歐國家旅行參觀藝術館時,當時的外國人大多有互相討論和向身邊的人(尤其是小孩)分享自己的見解。為甚麼香港是不可以⋯
為甚麼學校不允許在小息時讓學生跑呢?本人當然明白學校的顧慮是在保險問題上。但是,如果學校每件事都是從法律角度、從社會的規範和從保險層面來衡量,而不是從學生角度來想,讓他們愉快成長、做他自己喜愛的事,甚至就連舒展筋骨一下都有限制。究竟,他們是來學習或是來軍隊訓練呢?應該做和可以做或是不應該做和不可以做,是兩種不同層次的意思。如果學校決策者真的要訂立一些規則是「不可以」前,能否多從學生的角度出發?可否回憶自己童年時的美好或痛苦的時光?並將這些美好的事能夠繼續延續下去,把這些痛苦的事將其廢之?
暑假將至,身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真的要藉着暑假前後來一個深度反思,甚麼是教育應該去做,甚麼是不應該做,而不是不明不白的不可以⋯大家為未來香港的主人而努力。天主保祐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