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【大公報訊】記者梁康然報道:為陪伴兒子成長,放棄一家工廠,值得嗎?張皓朗的母親唐美斬釘截鐵地回答:“值得!”她為照顧兒子,甘願從廠主變身為一名校工,只為了有更多時間去陪伴兒子走成長路。
現時是小三學生的張皓朗,大約半年前正式在港升學。母親唐美原本在內地經營一家工廠,皓朗過去隨母親不時兩地奔走,並無入讀固定學校。皓朗升小三後,唐美考慮到兒子的成長問題,認為他需要穩定的學習環境,決定為兒子找固定學校。
長期在內地成長,皓朗的普通話反而比粵語流利,也因此不大懂繁體字。由於一時間未能適應,加上無法與同學溝通,也聽不懂老師在課堂上的講解,自己又看不懂書本,皓朗曾向媽媽説,不願再上學。
為協助皓朗重新適應本港生活,唐美決定結束在內地的工廠,陪伴兒子留港生活。為保留工餘及週末作為親子時間,她在一間學校擔任校工,好讓自己放工及放假時間和兒子一樣,可陪兒子一同温習。
為讓兒子更快熟習本港的教育環境,唐美每天引導兒子閲讀本地報紙,認識繁體字。皓朗亦學習得很快,只消半年,已幾乎懂得九成報刊內的繁體字。
唐美説,經營工廠的收入比當校工高出很多。過去她指揮一切,向人發號施令,如今卻要受人指使。但這一切改變,她都認為值得:“小學三年級後,對孩子成長甚為關鍵,為兒子安排一個穩定的學習及成長環境,比賺錢更為重要!”
子女的學業成績,往往最令父母憂心。孩子若被懷疑有學習障礙,被學校放棄,孩子本身也自暴自棄,考試刻意交白卷,最終由兒童心理學家評定為罕有的“學習動機為零”個案,身為母親的面對這種種困境,可能會精神崩潰。“我真的有衝動想過抱住兒子跳樓!”親身經歷這一切的母親王輝坦言,一度有“生不如死”的想法,但她最終決定相信兒子吳天恩終會改變,自己並攻讀香港大學的特殊教育文憑。循循善誘下,兒子的學業終有提升,下個學年將升讀中學。/大公報記者 梁康然
吳天恩升上小學後,成績未見突出,小二時更一落千丈,“成績永遠是個位數!”王輝只知不斷鞭策兒子,可惜毫無成效。即使安排兒子上補習班,成績反而每下愈況,小三時甚至刻意交白卷,“當年校方認定兒子有學習障礙,甚至羅列出一堆學習障礙症狀,什麼自閉、讀寫障礙、過度活躍等等,逼我去填報一項,好讓校方將吳天恩交予教育署去跟進。”
不甘被標籤 要助兒成材
王輝不肯就範,“除了成績外,明明兒子一切表現都很正常,在遊樂場更有其他家長贊他具領導才能,懂得協調其他小朋友一同踏單車”。王輝選擇相信兒子,可惜校方成功説服了王輝的丈夫,胡亂選了一項學習障礙症狀,向教育署申報了。
當兒子被標籤為有學習障礙後,校方並無多加照顧,反而將他調到課室最後排的座位,愛理不理,結果吳天恩的成績跌至谷底,“我當時感到絕望,亦想去逃避。有次兒子要測驗四日,我就離家四日,把兒子交給婆婆照顧,我真的不想面對他”。王輝憶述時不自覺地展現出苦困神色,“在舊學校的那段日子,生不如死,有時看?兒子睡覺,想到他的成績,就不期然哭起來,不斷反問自己,我誕下兒子就是為每天催逼他温習麼?”
其後,教育署安排了兒童心理學家為吳天恩診斷,證實吳天恩並無任何學習障礙症狀,“當時我放下心頭大石”,王輝形容。但心理學家發現吳天恩的智力發展比較慢,也可能受過去經歷影響,他毫無學習心,罕有地是學習動機指數為零。校方亦知悉吳天恩的心理學家報告內容,以此為藉口,繼續放棄吳天恩,任由他在校內自生自滅。
心理學家報告資訊甚多,王輝心中銘記的,卻是這一句:“吳天恩在校外校內有不同性格。”她相信兒子的能力,決定安排兒子轉校,同時自己攻讀港大特殊教育文憑,“我不甘心兒子被標籤,被放棄,因此我更需要掌握特殊教育知識,才可以協助兒子成材!”
成績達中上 下學年升中
兒子在小四時成功轉校,轉校後,學業並無明顯好轉,王輝則改變方法,不再以責怪、命令方式催逼兒子,而是變成他的同路人,透過關愛、以身作則等方法,陪兒子走讀書路。“當時我向兒子説,媽媽也在讀書,我們一起温習吧”。兒子初時未受打動,日子有功,他漸漸開始自動自覺温習。
在新學校的悉心培育下,加上母親循循善誘,吳天恩的成績已達中上水平,下學年將要升上中學。“他一向比較弱的中文科,今年也能考到合格了。我相信兒子可以順利升中。我亦會繼續進修,攻讀教師資格課程,陪同兒子一同升學,直至兒子離開學校為止”。
轉載:2016-05-08《大公報》關愛兒成長廠主變校工 與零分兒子同走讀書路